长平之战中40万赵军被围困时 廉颇和李牧在做什么
长平之战 是中国 战国时代 的一场大规模野战。还不知道的读者,下面歆宜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公元前260年,长平之战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刻, 赵孝成王 却用 赵括 取代了 廉颇 。秦国主帅 白起 得知这一消息后,运用奇兵巧计,假装战败退走,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,把 赵国 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,赵军军心浮动。在被 秦军 围困46天后,赵军饥饿难忍,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,四次突围均告失败,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。
在赵括阵亡后,40多万赵军可谓群龙无首,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,于是投降了秦军,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。在长平之战中,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。那么,问题来了,在长平之战中,40万赵军被秦军围困46天,赵国 名将 廉颇和 李牧 ,为何不前去救援呢?
一
一方面,就廉颇来说,从长平之战的战场上被免职回家,也即廉颇失去权势的时候,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。也即此时的廉颇,不仅受到了赵孝成王的冷落,身边也没有什么门客势力了,根本没有实力去支援长平之战中的赵军。在长平之战中,廉颇采取的固守的策略,虽然面对秦国大军的步步紧逼,确实吃了一点亏,但是,这也是保存主力的最好办法了。
在廉颇看来,长平距离赵国疆域比较近,距离秦国则比较远,也即秦军粮草补给困难,只要秦军久攻不下,自然会粮草不济,被迫退军。正是基于这一前提,不管遭到了什么指责甚至诋毁,廉颇都没有改变固守的原则。对此,秦军自然不希望继续拖下去,于是在赵国散播谣言,不仅诋毁廉颇,更说秦军最怕的就是 赵奢 的儿子赵括。
二
于是,对廉颇失去耐心的赵孝成王,最终派遣赵括取代了廉颇,这也说明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不满达到了极点。等到廉颇回到赵国都城邯郸后,依然不受赵孝成王的待见,也即后者没有继续授予他兵权。在此基础上,不管廉颇是否掌握到长平之战的情况,都没有实力前去救援。在长平之战后,赵国元气大伤,秦军包围了邯郸,达一年多时间,赵国几近灭亡,全靠楚、魏两国军队来救助,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。
在邯郸之战中,赵孝成王也是重用 平原君 赵胜 等人来防御秦军。换而言之,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的怨气实在太大了,等到邯郸之战爆发时,我们依然没有见到廉颇有什么表现的机会。直到赵孝成王十五年(公元前251年), 燕国 大金进攻赵国,廉颇才得以率军大军前去迎敌。
三
另一方面,长平之战前,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,防备匈奴。因为没有参与长平之战的记载,所以,长平之战爆发时,也即40万赵军被围困46天的危急时刻,李牧自然还是远在代地雁门郡。对于李牧来说,防守北方的匈奴,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。如果李牧擅离职守的话,北方的匈奴 骑兵 顺势南下,同样会给赵国上下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。也即相对于同为 战国四大名将 之一的廉颇,李牧虽然手中握有一支精兵。
但是,在没有得到赵孝成 王允 许的前提下,李牧是不能擅自率军前往长平之战的战场。如果李牧真的这么做的话,即便立下了战功,很可能也要被追究责任的。当然,在笔者看来,更可能的情况时,对于长平之战的实时状况,不管是邯郸的廉颇,还是代地的李牧,都无法及时获取相关信息。
四
最后,《史记·卷七十三·白起王翦列传》:“九月,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,皆内阴相杀食。来攻秦垒,欲出。为四队,四五复之,不能出。”在长平之战中,白起已经布置了天罗地网,将赵军给围得水泄不通。因此,对于赵军来说,在付出赵括等将士性命的基础上,依然无法突出重围,更无法将这一情况告知给后方的赵国了。
在此基础上,白起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,也即等到这些士兵回到赵国后,赵孝成王才搞清楚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。在此之前,赵孝成王即便能意识到赵军遭到围困,也不会想到40多万赵军会损失殆尽。至于廉颇和李牧这位名将,也就更无法及时掌握这40万赵军的动向了。所以,不是廉颇和李牧不去解围,实在是他们也不清楚状况,这说明秦军,尤其是白起的谋划实在太周密了,根本不给赵括求援的可能。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5d66.com/article/640d2e3588d27bbde6f2.html